校对/赵琳
第二,美国制造业空心化问题严重,?“芯片法案”低估了芯片产业尤其是芯片制造业转移、再造的高昂成本。美国市场研究人士预计,《芯片与科学法案》所提供的500多亿美元资金仅能基本满足英特尔、三星和台积电的工厂建设,无法支持从上游至下游的整体产业链。其中一些关键的中小企业无法得到美“芯片法案”支持,所以也不会转移其布局。同时,美国明显低估了芯片产业链转移所需的人才、劳动力、物流、能源等必要支撑因素,美国在上述领域均存在显著不足,面临供需失调的矛盾。例如,美国芯片制造业的扩张并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持,同时美国制造成本太高,比在中国台湾省生产芯片的成本要贵50%,这让美国在芯片制造上很难实现超车。且美国国内相关研究指出,美国建立完全自给自足的本地芯片供应链需要至少1万亿美元的前期投资,而“芯片法案”直接投向芯片制造领域的500多亿美元预算对整个行业而言可谓杯水车薪。由于建立芯片工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吸引新工厂所需的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美国制造业中常见的法规、劳动力成本和其他障碍可能会进一步减缓美国公司生产本土芯片的过程和时间表。此外,由于芯片制造工艺更加复杂,芯片企业普遍采用跨国合作的方式发挥比较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因此,美国的《芯片与科学法案》不足以改变全球芯片产业高度分散、相互依赖的现实局面,最终也无法达到芯片制造回流的目的。另外,对中美关系而言,美国智库战略国际研究中心分析认为,在复杂和高度依存的全球价值链中,美国和中国的芯片企业早已深度融合,要使供应链完全本地化,将付出巨大的经济和技术成本。因此,美国与中国芯片产业及中国市场完全“脱钩”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如果美国强硬对中国采取 “技术硬脱钩”政策,将会损害一些美国芯片企业的利益,这或将使它们丧失18%的全球市场份额和37%的收入,并减少1.5万个至4万个高技能工作岗位。换言之,《芯片与科学法案》提供的补贴很可能无法弥补芯片企业将工厂从中国迁往美国的成本。
编辑/岳彩周
文章来源:《领导科学》 网址: http://www.ldkxbjb.cn/zonghexinwen/2022/0816/1034.html